查看原文
其他

峡江水利枢纽何以实现国奖“大满贯”

段江婷 白灵 当代江西 2023-08-22


同时斩获大禹奖、鲁班奖、詹天佑奖这三大奖项,峡江水利枢纽凭什么?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水利故事和民生担当?


峡江水利枢纽全貌。陈福平/摄

抬眼是云卷云舒,俯瞰是波澜不惊。
在赣江的最窄处,横江矗立着一座全省重点水利枢纽——峡江水利枢纽。它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水利工程之一。
从1958年提出建设设想,到2017年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再到成为全省唯一包揽大禹奖、鲁班奖、詹天佑奖,实现工程建设领域国奖“大满贯”的水利工程,时间见证了峡江水利枢纽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这座位于江西深山中的水利枢纽,何以频频斩获顶级大奖?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水利故事和民生担当?
赣江,是我省最大的河流,作为母亲河,自古以来,赣江在给人们带来富足与希望的同时,也让两岸百姓饱受洪涝之苦。“何当息水患,乐享山川福”,成为赣江两岸人民衷心的期盼。
早在1958年,水利电力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进行坝址地质勘察时提出,赣江极狭处为峡江,堰水辖江成本最小。当时随行的苏联专家建议:“峡江要有个大坝。”
1982年,《赣江流域规划》首次提出建设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并初步定址。2008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经国务院批准立项,2009年正式开工建设,工程由纸上走向实施。
峡江水利枢纽鸟瞰图。陈福平/摄
国家交给江西、交给吉安的,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张民生考卷、一次群众工作的现实考验。
工程开工以来,建设者们秉承着“创新、拼搏、担当、奉献”的精神,八年奋进、拼搏实干,取得2年完成截流、3年通航、6年完成主体建设的喜人成绩,实现了“进度提前、质量优良、投资可控、安全生产无事故、移民与工程建设同步”的目标,书写下江西水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7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赣江中下游两岸的防洪标准,使下游省会南昌市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与此同时,在发电、航运、抗旱、生态与水资源调配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效益。
2019年6月,受强降雨影响,赣江发生超警戒洪水。为应对超历史大洪水,峡江水利枢纽及时预泄腾库,增加了约1亿立方米调洪库容,有效实现削峰,力保堤防安全,实现无一人伤亡,极大减轻了洪灾损失。
江西是水利大省,水利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出现,犹如一道大闸,镇守赣江干流,对我省统筹做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这篇大文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禹奖是中国水利工程行业的最高奖项,鲁班奖是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詹天佑奖是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
同时斩获这三大奖项,峡江水利枢纽凭什么?
一组数据可见分量。工程总投资99.22亿元,是目前我省已建成的水利工程中投资最大的;施工中运用“四新技术”,共应用了建筑行业10项新技术的10个大项25个子项,自创技术21项……
建设中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供图
创新贯穿建设始终。国内首次在设计阶段提出水库与分蓄洪区共同承担防洪任务和全年水位动态控制的水库调度运行新方式;国内首次采用完全二次循环水冷却方式的大型灯贯机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转轮直径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全省首个采用物业化管理方式进行日常管护的工程;全省首个开展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先行先试的工程;鱼道年均过鱼70余万尾,为国内之最,保护了赣江鱼类资源,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工程人员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展信息化新科技与水利工程管理深度融合,将峡江水利枢纽现有的视频监控、安全监测、水雨情监测、水上水下地形数据等多源、多尺度、多时空、多结构的要素数据整合到“水利一张图”中,为工程的精细管理、运行调度、准确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撑。
效益体现在方方面面。工程重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实现库区抬田3.75万亩,开创全国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大面积集中连片抬田的先河;累计发电72.87亿度,较好地控制了2015年至2022年40余次洪水,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当时国内并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可以依照,也没有类似的可供参考的工程实践经验。”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现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枢纽处处长刘祖斌介绍,为得到第一手资料,他们投入大规模人力物力进行钻探、测量,为做出详细的抬田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此外,工程建设者通过抬田课题研究,形成了抬田工程完整的技术体系,制定了江西省地方标准《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
项目体量、工程技术、社会效益……每一个维度,见证的都是工程质量的创新突破,诠释的是现代版“大禹”治水用水的执着坚守。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图源掌上峡江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水利事业功在当代、利泽千秋。宏伟工程的背后,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与民生担当。
发电厂房顶部飘带状装饰钢构,如一道彩虹,横卧水面,为雄伟的大坝增添几分柔曼。
在大坝上游2公里处,阳光照耀下的玉峡湖微波荡漾,蒋沙村村民毛新文站在江边,指着大坝的方向说:“那边就是我们以前的家。”
2012年入住新址,村庄整体后靠约500米,安置237户738人,杂乱破旧土砖房变成连排三层小洋楼,这是蒋沙村的变迁。
住江边,守美景,以渔文化发展文旅产业,这也是蒋沙村的现代新景。
“节假日来村里旅游的车沿着马路停靠绵延2公里,在家门口做点小生意就能赚钱。”村民毛建岗说起现在的生活,笑容满面。
水利工程,难在移民。省政府出台移民征地扶持政策,为2.53万移民带来实惠;组织49个省直单位对口支援,投入资金2亿多元进行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复”。
为减少外迁移民,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大规模实施抬田工程,不仅“造”出耕地3.75万亩,减少外迁移民3万人,节省移民安置和征地补偿费用22.4亿元,让80%的移民免去了工程性外迁的背井离乡之苦。
吉水县水田乡孔巷移民新村全貌。谢东/摄
人水和谐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生态的优劣。
走上大坝,一条长900余米、宽3米的鱼道,犹如一条蜿蜒的飘带,横隔板式鱼道减缓水流,鱼儿就从这里越过大坝,溯流而上,繁衍生息。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张煜说:“每年通过鱼道的10厘米以上的鱼达70万尾。‘鱼脸AI识别系统’的技术创新也是工程获评詹天佑奖的加分项。”
鱼道清波起欢歌,水利部原副部长王守强在了解峡江水利枢纽鱼道效果时,也盛赞“鱼儿找到了回家的路”。
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让“赣水清可厉”;大树、古树就地移栽保护,成就“让人们记住乡愁”的美好回忆。
临江土质边坡生态防护、设置污水处理设备、库底清理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对母亲河的保护性开发,确保水库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对库区蓄水位动态控制,执行生态流量调度,灌溉万亩农田,带来源头活水。
从一方百姓、一河鱼虾,到一片树木、一片水土,峡江水利枢纽的一站一堤,演绎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美乐章。

来源:当代江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